貌似领先的落后——评《文明、现代化:价值投资与中国》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有朋友向我介绍一本书,说是在投资界很流行,几乎人手一本了,并且大家都高度好评,赞叹不已,建议我也看看。
我赶紧拿来看了。作者李录是个投资界的大佬,投资做得非常成功——他们投资界都是嫌贫爱富的,对大佬的书,当然追捧。再一查,原来作者当年还是个风云人物。此前不知道,是我孤陋寡闻了。
这本书分成上下两篇。下篇的内容是讲价值投资的。我不懂投资——不光是没钱可投,确实是完全不懂。但能看得出来,作者对价值投资的理念把握得很深很准,对投资这个行业的认识,很到位。如果你是做投资的,真应该好好看看这个下篇,肯定会大有收获。
可是,作者更重视的是上篇。据说,这部分内容以“现代化十六讲”为题早就广为流传。作者自己对此也很自得,认为是重大的思想突破,是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投资经历反复研究、深入思考的结果,解释了“西方为什么这么先进?中国又为什么这么落后?中国有可能追赶上西方吗?怎样才能赶上?”等重大课题。
看来,作者虽然是个特别成功的投资家,但他真正的兴趣,却是重大的社会性理论问题。而很多投资界名流,对作者高度赞许的,也正在于这个上篇:
“对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深度思考”
“洞察本质,学贯中西”
“准确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学逻辑”
“广博深邃的思想”
……
不过,我看完了上篇以后,却很失望。如果中国投资界顶尖的大脑,全力以赴,持续多年,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思考,就是这个深度,那未免……
不客气地说就是,这个上篇其实就是个《河-殇》2.0版。在表面上的学贯中西、博闻强记、利用最新研究成果之下,其实还是当年那个《河-殇》的基本观念。而那个基本观念,已经落后时代太多太多,所以我对这个上篇的概括就是“貌似领先的落后”。
逐一评论作者的观点,篇幅就太长了。我就拣两个重要的说说吧。
所谓“大历史”观
作者梳理了从远古时代至今的文明发展史。想必很多人就是因此赞叹不已的,认为这种宏大的视角实在厉害。可惜,我之前恰好刚刚看完“大历史”领域的教科书《大历史:虚无与万物之间》,对这种宏大叙事,已经祛魅了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
这种“大历史”叙事,往往从人类甚至宇宙诞生的时期讲起,一直讲到特朗普上台(如果有修订本,应该会加上特朗普败选及其支持者冲进国会)。虽然看起来很热闹,但也很别扭。如此大的时间单元和如此小的时间单元,放到一起说,这说得通么?
于是,在这种书中,你就会看到,前面用两句话讲好几亿年的历史,后面却用一整章讲女权。这种感觉很滑稽很莫名其妙。
比如,基因研究证明,智人用了几万年的时间,逐渐走遍了全世界。作者认为这表明了人类的“进取心”。这个说法看上去好像很对,但考虑到几万年的时间跨度,就别扭了。这与其说是进取心,不如说是漫长的演化。期间的“变化”程度,比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任何变化都缓慢无数倍。身处其中的人们,感受到的只有不变,而不会是什么“进取”。
如果几万年的变化可以称之为“进取”,那又怎么能用“停滞”来描述后世几百上千年的事情呢?按那个“进取”标准,人类文明根本就没有停滞这一说,甚至连发展慢都没有。
热衷于这种“大历史”叙事,其实就是想要打通天文学、考古学、历史学、政治学乃至新闻,以便提出一种“统一场论”。其实为的还是强化对近期历史的“证明力”。所以,这种“大历史”的书,“私货”都在后面。把宇宙大爆炸和西方文明的产生放在一个进程中来表述,不就是为了证明西方文明正宗地道、源远流长、天经地义么。
进而言之,这其实就是基督教“创世论”的变体。你说说看,这有什么可领先的。这不是如假包换的旧货么?
果然,作者从智人说起,最后还是落脚到西方文明的大发展和优越性,把数十万年的时间单元和几百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单元混为一谈,于是,我们在《河-殇》中看过的“蓝色文明先进、黄色文明落后;海洋文明先进,陆地文明落后;西方文明先进,中国文明落后”的说法,换了个“大历史”的头套,又俨然出场了。
立足点正在坍塌
作者是投资界高手,对世界经济大势当然有充分的了解,不可能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这个房子里的大象——中国的全面复兴——视而不见。所以,作者当然不可能像《河-殇》那样彻底否定中国的历史和现实。甚至可以说,作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,很赞赏,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,很乐观。毕竟是2.0版,1.0版中的那些大Bug是必须修改的。
可是,虽然尽力打补丁,虽然不乏金句,但作者整个立论的基础,或者说作者观念的立足点,没变,还是“一超多强”的假设,也就是美国一家独大,遥遥领先,看着中国德国日本这些追赶者。可能有点儿担心中国跑得比较快,但也就是略有担心而已,毕竟美国遥遥领先。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领导者、规则制定者甚至裁判员的身份,都依然稳固,甚至想象不到会发生变化。
这就是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——作者脚下的立足点正在坍塌。
最典型的表现,就是作者对“国际市场”或者说“大市场”的强调。
作者指出,“最大的市场最终会成为唯一的市场,任何人、企业、社会、国家,离开这个最大的市场之后就会不断落后,并最终被迫加入”。
孤立地看这段话,说得很好很到位,但接下去看才会明白,作者这番话是专门苦口婆心说给中国人听的,意思是说中国不应愚蠢地对抗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,唯一的道路是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,也就是最大的市场。否则,中国必然不断落后,并最终被迫加入。
原来,这句话是给中国量身打造的。
如果这句话写于1980年代、1990年代,甚至是写于21世纪前十年,我们都只能自卑地深入领会和学习。可惜,到了今天,我们就要大不敬地问一句了:哪里是最大的市场?中国还是美国?
工业总产值,中国早已超越美国,甚至超过了美日德之和。2019年,作为消费市场,中国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。就算把中国以外的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市场,在美国退出TPP,中国组建RCEP的情况下,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正在对抗这个大市场呢?既然如此,那番话是不是可以原封赠送给正在“不断退群”的美国呢?
估计作者肯定是不能接受这种“原封赠送”,因为,如果接受的话,作者书中很多的论述内容就跟着一起完了,比如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种种赞美。
作者从智人说起,说到农业文明,说到现代科技文明,就是想要论证英美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之优越和先进。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很快,但终究还是要加入英美主导的秩序,否则还能怎样,难道中国还能造反不成?
也就是说,中国发展快,作者可以接受,但中国向世界提供全新的发展和治理思路,创造出更高级、更文明的世界秩序,作者不但不能接受,甚至不能想象。作者的信仰是:这世界,理应并且必然永远属于英美人。
读到书中的这些内容时,说实话,我都忍不住要长叹一声。作为一个思想者,一个理论创造者,脚下的立足点坍塌,其实是挺残酷挺可怕的事情,对人的内心会形成巨大的冲击乃至造成撕裂。但世界的变化就是这么无情。
现在的社会科学,包括历史学、政治学、经济学、社会学等等,都正处在“范式转换”的前夜。中国迅速复兴这个当代世界的最大现实,对现有的学科范式提出了全面的挑战。作者却几乎没有感受到这种范式转换的暗潮涌动,依然在既有范式的“舒适区”内慢条斯理地论述那些老生常态,诸如英国自由主义创造的帝国崛起啊,美国有限政府造就的经济增长啊,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啊……整个分析和叙事的落后,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
虽然有时髦的“大历史”观,以及作者对某些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,但在这些“貌似领先”之下,却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旧范式的无力表达。即使不是专业读者,只要对最近的国内外新闻有所了解,就能感觉到这个上篇内容的陈旧和空泛。
考虑到作者的经历,这本书写成了《河-殇》2.0版,其实不奇怪。能走出强烈的固有观念的人,确实不多。